在我军辉煌的战史中,开国中将王近山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被誉为一代虎将。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,他率领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屡建奇功,邓小平同志曾高度评价:六纵就是能打!
六纵之所以能成为一支铁血劲旅,与王近山麾下三位骁勇善战的旅长密不可分。尤太忠、李德生、肖永银这三位战将,被后人亲切地称为王近山的三剑客。今天,就让我们走进这段传奇往事。
尤太忠:忠勇双全的铁面将军
尤太忠将军生就一副威武之相:浓眉大眼,鼻梁高挺,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对几乎垂肩的大耳。这副相貌配上太忠之名,活脱脱就是一位忠义之士的写照。
展开剩余85%1918年,尤太忠出生于河南光山一个贫苦农家。13岁投身革命,15岁入党,16岁就担任了基层政工干部。抗战爆发后,他主动请缨转任军事指挥员,很快在战场上崭露头角。
这位铁血战将在战场上有着独特的指挥风格:
- 三指捏额:运筹帷幄,旁人不敢打扰
- 手压帽檐:决心已定,不容动摇
- 脱帽而起:身先士卒,誓死冲锋
- 抚腮微笑:胜券在握,大局已定
1947年8月,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。在强渡汝河时,尤太忠率7个营阻击敌军一个整编军。激战正酣时,刘邓首长亲临前线。突然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,气浪掀飞了尤太忠的军帽。他二话不说,强行将首长们护送到掩体。战后,邓小平动情地说:尤太忠是一员战将,有功之臣!
1969年,当得知老领导王近山被下放农场时,尤太忠主动向许世友将军进言:一个老红军当农场场长,这怎么行?在许世友的帮助下,王近山终于重返军旅。接站那天,尤太忠不顾旁人眼光,独自前往车站迎接,还特意准备了热饭热菜。
1988年,尤太忠被授予上将军衔。1998年,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,骨灰按其遗愿撒向了大海。
李德生:从排长到开国将军的传奇
在三剑客中,李德生年龄最长但资历最浅。抗战初期还只是个排长,到解放战争时已成长为六纵17旅旅长,堪称我军晋升最快的将领之一。
1948年襄樊战役中,李德生创造了刀劈三关的经典战例。当时王近山提出猛虎掏心的奇策,遭到众人反对。唯有李德生挺身支持,并主动请缨攻打琵琶山、真武山、铁佛寺三处要塞。
激战中,团长苟在合壮烈牺牲。李德生亲临前线,最终连克三关。有趣的是,当李德生在前线厮杀时,王近山却在河边垂钓。当钓上一条十多斤的大鲤鱼时,王近山笑道:这下康泽跑不了啦!果然,此战不仅活捉敌首康泽,还歼敌两万余人。
1951年入朝作战时,王近山将上甘岭前线指挥权交给李德生,并说:李德生上去,我就可以放心了。李德生不负重托,最终守住了阵地。
1973年,李德生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,达到政治生涯巅峰。2011年,这位96岁的老将军在北京安详离世。
肖永银:从孤儿到开国将领的逆袭
1917年生于河南新县的肖永银,5岁丧母,13岁参军。1938年冬,他率部夜袭日军时意外缴获一门山炮,创下八路军首次缴获重武器的纪录,受到刘伯承特别嘉奖。
1947年挺进大别山时,肖永银率18旅为全军开路。在汝河血战中,他硬是杀出一条血路,掩护刘邓首长安全转移。多年后,时任六纵政委杜义德回忆:这是挺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、最严重的一战。
朝鲜战争爆发后,因与王近山的误会,肖永银一度被排除在入朝名单外。他含泪向刘伯承诉说委屈:我跟了您那么多年,哪一仗我没打?最终得以重返战场,在上甘岭再立新功。
1968年,当造反派要求他揭发王近山时,肖永银拍案而起:王近山政治上无错误,历史上从不反党!后来,他建议王近山通过许世友向毛主席写信申诉,最终促成老首长复出。
1988年授衔时,当被问及为何未获上将衔,肖永银将军豁达一笑:我是落后司令嘛!2002年,这位85岁的老兵在南京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。
这三位将军用他们的热血与忠诚,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。他们的故事,永远铭刻在我军的辉煌史册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